
首页「天顺娱乐」首页!以植茶始祖吴理真为开山祖师的历代蒙山种茶人、制茶人,不断总结、创新,制作出几十种名茶,享誉天下;贡茶、边茶更是名耀史册,光照千秋。当代,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蒙山茶种植、制作研究,成绩突出;茶叶企业经营者们致力于蒙山茶品牌的推广和蒙山名茶的营销,成效显著;旅游界建设者们投资建设茶文化景区、景点,修建茶文化设施,成立茶技茶艺专业团队,培养茶文化传承人,打造茶文化品牌,
茶农、茶人从劳动中领悟到健身,因而创造出“龙行十八式”“凤舞十八式;茶商、茶客从品饮中感受到高雅,因而陶冶出“天风十二品”;佛家用蒙山茶作为其思想传播之载体,因而创编出至今仍为天下丛林庵院、乃至居家信徒以为日课的《蒙山施食仪》等禅茶技艺。
清代赵懿等,挖掘、整理、总结、完善蒙山茶文化,使之成为完整的文化体系,是蒙山茶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当代文化界人士及佛教界人士整理、发掘、发展、传播蒙山茶文化、茶佛文化,文化工作者积极创作茶文化作品,则是蒙山茶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承人。《名山县志》《名山茶业志》《名山茶事通览》《名山茶经》等专著,更是蒙山茶文化的丰硕成果。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入艺、以茶兴文,使蒙山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蒙山,是我国历史地理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以祭祀活动闻名的圣山。大禹祭天史事,载入《尚书·禹贡》。后发展为祭天、祭祖、祭佛、祭神等各种仪式。蒙山茶文化遗迹丰富,系统、完整地反映蒙山茶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吴理真身为庶民,识得仙茶,亲手植于蒙顶及五峰莲花座心,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种茶人,被誉为“植茶始祖”,开创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蒙山,因之成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从大约100万年以前茶树自然演化生长,到吴理真在蒙顶培植栽种野生茶树,是一个质的飞跃,物种创新,价值巨大,时代共享。茶的人工栽培为茶叶的大规模生产,大面积推广提供先决条件。茶叶人工栽培和传播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制作工艺的演进、饮茶习俗的形成、茶叶功能的研究和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蒙顶茶崇高的地位和独特的品质源于蒙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蒙顶贡茶从采摘、烘烤、揉制、晾晒、拣选,均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该工艺流程经过一千多年传承、改进和完善,成为一个体系,包含很高的规范性工艺和技术价值。
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名山边茶自东汉始。起初由民间商人与茶户自行交易。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将茶叶引入西藏,很快成为藏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宁可三日无食(粮),不可一日无茶”。宋代,形成严格的以茶治边制度。明、清两代,一直沿袭。
茶马古道,是连接汉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不可或缺”的名山茶叶,弥补藏区所缺,满足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门户,将藏区土特产运入内地,形成持久的互补互利经济关系,促进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带动藏族社会经济繁荣,沟通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藏区与祖国统一和藏汉民族团结。历史上,即使未在藏区驻扎军队的宋朝、明朝,藏区各部也始终归服,心向统一。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名山边茶功不可没。
蒙山,是闻名四海的禅茶圣地。三国时,蒙山已建寺院。北宋时,不动禅师于蒙山永兴寺集瑜伽焰口及显密诸部而成《蒙山施食仪》,融通显密及瑜伽经典。仪轨用“蒙山雀舌茶”作为专用祭祀茶,为大乘佛法地区佛门每日晚课必诵仪轨,深为佛教界所信奉,为佛教教义传播发挥巨大作用。
茶以文传,文随茶播。千百年来,蒙顶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用最优美的词汇歌咏和赞誉。唐代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作诗称赞,尤其是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将蒙山茶与名曲《渌水》相提并论,反映出唐代蒙山茶的崇高地位以及文人和士大夫最高精神享受。宋代文彦博、文同、苏轼、陆游写诗吟唱,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直接称赞蒙山茶为“圣茶”,品位“第一”。元代李德载,作曲赞颂蒙山茶。清乾隆皇帝(爱兴觉罗·弘历)也曾作《烹雪叠旧作韵》。现当代李半黎、白航、马识途等书法家、文学家均写诗讴歌蒙山茶。当代辞赋家张昌余作《蒙顶山茶赋》,赞曰:“捧‘甘露’而沏‘玉叶’,撮‘石花’而品‘黄芽’。欣欣然情满茶山,顿忘昨日为名也利也;飘飘然心醉茶水,不知此身是仙也佛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蒙山茶园生态美、环境美,茶叶内质美、造型美、品鉴美,构成完整的美学体系。蒙顶山茶道至少有千年历史,堪称中国茶道的祖庭。蒙山茶技“龙行十八式”“凤舞十八式”、蒙山茶艺“天风十二品”,一刚一柔,一武一文,一动一静,让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极具观赏价值,成为蒙山派双璧,被誉为中国沏茶文化的两座里程碑。报纸、杂志,电影、电视,茶歌、茶舞等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精彩纷呈。
茶业从西汉起,就成为名山的特色、优势,成为名山人民衣食之源。如今茶业,更是成为名山经济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