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游娱乐平台-怎么样。现代茶产业链“科金兴农”服务日活动举行,以科技、新品、“三产融合”破解产业痛点
5月23日,我市举办以“‘质’绘青绿·‘智’链茶香”为主题的2025年现代茶产业链“科金兴农”服务日活动,共议南京茶产业发展方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破解茶产业发展难题,近年来我市以科技赋能现代茶产业链,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全方位打造南京茶文化品牌,利用三产融合实现逆势突围。
当天活动上,专家代表围绕科技赋能茶产业建言献策。国家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资深茶学专家鲁成银指出,如今高端名优茶产业进入存量市场,产能过剩、劳动力紧缺、卖茶难等问题凸显,亟须以科技赋能,培育市场增量。
长久以来,茶产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茶园机械化操作率相对较低、采茶工年龄偏大、炒茶人力成本持续攀升等痛点。为破解产业难题,南京以科技赋能,加紧推进茶产业“四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的茶园逐步实现“机器换人”。
在高淳县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无人智能割草机、自走式深耕机等各种智能机械装备在茶田里自动行走,可适用于喷雾植保、侧边修剪等多种作业场景。去年,在市农业农村局装备推广中心的帮助下,该茶园建立了全市第一套智慧茶园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只用一部手机就能查看茶园农情、墒情、虫情等,全自动完成茶园灌溉、施肥、防霜等作业。据测算,合作社茶园共计1020亩,推广机械化装备前亩均用工成本1200元,“机器换人”后,效率比人工作业高出5—10倍,亩均人工成本减少50%以上,预计每年节省人工成本60万元。
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果茶生产机械化,利用“机器换人”节省劳动成本。据调度,2024年南京累计推广茶树快速成园技术、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等高质高效生产管理技术10余项、16万亩次,新建高标准宜机化茶园3500余亩,筛选出适栽主推优新茶树品种4个。此外,不少茶企加快引入炒茶设备,以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方式,扩大生产产能、降低人力成本。
雨花绿茶、雨花红茶、碧螺春、菊叶茶……当日上午的活动,我市18家茶叶主体带来了最新茶叶产品。近年来,南京茶产业从过去主产高档名优绿茶逐步向多品类、大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涌现出更多亲民的优质产品。
记者在展销现场观察发现,除了数量占比最高的雨花绿茶,雨花红茶表现最为抢眼。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带来了雨花茉莉红茶,这是将雨花茶底料发酵成红茶后、再用茉莉花窨制而成,既能品尝到红茶的甜醇,又能体味到茉莉花的花香,带给消费者独特的饮茶体验。在现场出售的茶样大礼包中,记者还看到十里宁蒲红、福童有机红茶、白叶红茶、张宴志红茶等多款红茶产品。
南京红茶异军突起,成为助力茶产业市场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茶艺师李松表示,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产业难题,2022年以来,我市一直积极引导茶企转变自身产品结构,除高端名优茶外,加快布局生产中低档红茶产品。相比高端绿茶,红茶具备加工工艺简单、采摘季节长、产品成本低、受众群体广泛等优势。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市共有茶叶生产企业超150家,去年我市红茶生产主体已达65家,预计今年将继续增加到近百家。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我市茶企还创新发展新式茶饮。江苏听静自然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菊花脑为原材料,与传统绿茶炒制工艺进行结合,创新精制了菊叶茶、菊花脑抹茶粉及众多菊叶主题的茶点,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中抹茶粉产品,既能够加工甜点,也可以直接冲泡饮用,具有独特的清凉香气。
活动中,高淳区发布茶区域公共品牌“游子山”。高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游子山”品牌将依托高淳茶叶全产业链和丰富旅游资源,推动茶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带动文化、旅游、物流等茶相关产业发展,利用三产融合延伸茶产业链。
茶旅融合是南京现代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方向之一,统计显示,南京已打造了8条茶旅主题游线大茶文旅融合基地,撬动乡村休闲旅游消费1.2亿元以上。在本次活动上,茶旅消费体验再次升级,主办方总结推介了我市5条较为成熟的雨花茶全域旅游路线,覆盖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等六大茶叶主产区。同时首次推出茶园认领活动,市民可以从我市12家茶园中付费认领属于自己的一片茶园,可享受全年免费入园以及80克鲜叶采摘福利。
借助三产融合“快车道”,南京茶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在田茶园面积10万余亩,干茶年总产量约1400吨,茶叶综合产值超16亿元。
面对名优茶过剩挑战,三产融合是茶企突围方向之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茶企一方面要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利用“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产品结构,开发更多红茶、茶点等大众化茶叶产品,同时开拓新式茶饮、文化、旅游、民宿、中老年康养等新消费市场,通过茶旅融合实现逆势突围。